隔离信号转换器是一种用于电气信号隔离、转换的装置。它可以将电气信号从一个电路隔离并转换为另一个电路的信号,同时利用绝缘材料或磁性环来提高这两个电路之间的隔离度。其工作原理基于变压器的自感耦合机制和串联电容机制。在传输电源端,通过变压器对信号进行转换后,转换出的信号可以被串联电容单元削弱系数,同时根据之后一个样品率低通滤波器进行抗噪声和干扰处理,最终得到带有高阻抗与隔离性质的信号输出端。
隔离信号转换器其组成部分可分为信号转换模块、隔离模块、电源模块及辅助电路四大类,具体如下:
一、信号转换模块:实现信号类型/量程转换
这是转换器的“信号处理核心”,负责将输入信号(如传感器输出的微弱信号、工业标准信号)转换为目标输出信号(如标准化的4-20mA、0-10V等),主要包括:
输入调理电路:
对原始输入信号进行预处理,如滤波(去除高频噪声)、放大(将微弱信号放大至可处理范围)、衰减(对高电压/大电流信号降压/限流)、线性化(修正传感器的非线性特性)等。例如,将热电偶输出的mV级信号放大为V级信号,或对脉冲信号进行整形。
转换电路:
通过模拟电路(如运算放大器、精密电阻网络)或数字电路(如A/D转换器、D/A转换器)实现信号类型转换。
模拟转换:适用于直流信号(如0-5V转4-20mA),通过电阻、电容等元件构成比例放大电路,直接调整信号的幅值和类型;
数字转换:先将模拟信号经A/D转换器转为数字量,经微处理器(MCU)处理后,再通过D/A转换器转为目标模拟信号,精度更高,可实现复杂转换逻辑(如非线性校正、量程切换)。
二、隔离模块:实现电气隔离与抗干扰
这是“隔离”功能的核心,通过物理隔离技术(如光电、电磁、电容)切断输入、输出、电源三者之间的电气连接,防止接地环路、共模干扰或高压串入,主要包括:
隔离元件:
光电耦合器:利用光信号传递信息,输入侧的发光二极管(LED)将电信号转为光信号,输出侧的光敏三极管/二极管将光信号转回电信号,实现电气隔离(隔离电压通常数千伏),适用于低频信号(如直流、低速脉冲)。
电磁隔离器(磁耦):基于变压器原理,输入信号经调制后通过高频磁场耦合到次级,再解调为电信号,隔离性能更强(隔离电压可达数万伏),适用于高频信号或大动态范围信号(如高速数据、宽量程电流)。
电容隔离器:通过电容极板间的电场耦合传递信号,体积小、速度快,适用于高速数字信号或小型化设备。
隔离屏障:
除隔离元件外,模块内部通过绝缘材料(如陶瓷、环氧树脂)和空间布局(如分隔布线、接地隔离)强化隔离效果,确保输入、输出、电源回路之间的绝缘电阻≥10¹²Ω,满足工业级隔离耐压标准(如2.5kVrms、5kVrms)。
三、电源模块:提供隔离供电
为保证隔离效果,输入侧、输出侧及内部电路需独立供电,避免通过电源回路形成电气连接,因此隔离信号转换器通常内置隔离电源,主要包括:
直流-直流(DC-DC)隔离电源:
将外部输入电源(如24V DC、12V DC)转换为多路隔离的直流电源,分别为输入调理电路、隔离模块、输出转换电路供电。其核心是通过高频变压器实现原边与副边的电气隔离,与信号隔离模块配合,形成“信号-电源”双重隔离。
保护电路:
包含过压保护(如TVS二极管)、过流保护(如保险丝、限流电阻)、反接保护(如二极管整流桥),防止外部电源异常(如电压波动、反接)损坏内部电路。
四、辅助电路:保障稳定运行与功能扩展
滤波电路:
包括输入滤波(如RC低通滤波)和输出滤波(如LC滤波),进一步抑制电磁干扰(EMI)和射频干扰(RFI),确保输出信号的稳定性(如纹波≤1%)。
指示电路:
通过LED指示灯显示设备工作状态(如电源通断、信号正常传输),方便现场调试与故障排查。
外壳与接口:
金属或塑料外壳提供机械保护和电磁屏蔽(减少外部磁场干扰);输入/输出接口通常为端子排、航空插头等,适配工业现场的接线需求(如螺钉固定、防松动设计)。